3月17日记者接到了来自盘州鸡场坪镇查女士的热线电话
在与查女士的聊天中,记者了解到。由于父母离异原因,爸爸常年在外面打工,查女士和弟弟基本上是跟着爷爷奶奶一起居住,爷爷还有个90多岁的母亲。
查女士弟弟今年12岁,正在上小学五年级。平时喜欢玩游戏,但查女士怎么也没想到,弟弟竟然会为了充值游戏装备,打上了爷爷的主意。
过年期间,查女士的爷爷相继到镇上银行存了一万多元钱,这笔钱是爷爷准备年后带奶奶去了看病花费用的。直到一天,爷爷突然觉得不对劲,跑到银行打了最近流水账。这一看,大吃一惊!
查女士赶紧翻看手机交易记录,发现相继出现了几十笔“和平精英点券”的消费记录,大部分都是65元、124元,累计达到了9500多元。经过仔细询问,查女士的弟弟才承认钱是他花的,用来购买手机游戏里的装备道具。
充值记录12岁的孩子是怎么知道支付密码呢?
查女士:
我爷爷他们记性不好,就把密码写在银行卡背后,我弟弟估计什么时候不小心看到了。正好过年期间,在家玩手机也没怎么管。他就偷偷去拿了我爷爷的银行卡来绑定微信。
就把消费提醒删除随后查女士也联系到了腾讯的微信客服,需要提供户口,孩子身份证,家长身份证等信息。目前正在等待排队解决,查女士表示会继续联系,申请退款。
那么,这9500多元钱能不能追回呢?按照《民法总则》相关规定,8岁以上18岁以下的限制行为能力人,除了纯获利或与自身年龄、智力等因素相适应的民事行为外,其他民事行为都需要监护人的同意或追认。
记者也咨询律师了解到,用于网络游戏账户充值、购买物品的银行卡和所绑定的手机均在大人名下,要证明是孩子瞒着家长做出的充值行为,举证不易。目前最好还是直接与游戏运营商协商解决。
而查女士也表明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事让其他家长能够更加警惕
其实说起来,自己还是挺愧疚的。我爷爷奶奶他们年纪大了,这些地方不能上心,但是自己没有多一点关注。希望通过你们平台提醒下其他家长,不要轻易把卡、手机给孩子,避免造成损失。收好这份贴士
有专家表示,发生超过通知里规定金额的充值案例里,家长和网络企业都存在相应的失职责任。
从家长的层面来看,银行交易包括密码等重要信息,是不应该轻易交给孩子的,毕竟未成年孩子的消费冲动和习惯,可能会比大人还要严重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如果他能轻而易举地知道密码,肯定会造成他在玩游戏过程中的冲动消费。
从游戏平台方来看,其实对于未成年人的交易流程,也存在监管不严、监管不到位的情况。平台方的问题在于是不是可以结合现有的技术,比如说人脸识别、大数据、指纹,加大支付过程中的复杂程度,这就会杜绝孩子直接进行充值的行为。
来源:视听凉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