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薅羊毛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
羊毛党游离在各大电商平台、实体店之间
通过各种手段牟取利益
让被“薅”的店家苦不堪言
可有些人薅着薅着羊毛就出事了
…
两人发现抵用券漏洞
疯狂“薅羊毛”获利770万被判刑
近日,上海一派出所接到报案称,他们在定期对公司所运营的APP后台进行梳理时,发现2020年11月至12月期间,有约1600笔利用公司发售的抵用券进行购买的记录存在异常,经后台比对,发现有2个客户反复使用同一抵用券进行刷单。
经查,犯罪嫌疑人朱某、李某利用系统漏洞分别骗取该公司价值640万元、130万元的货物。
“抵用券价值800元,他们只要下一个1000元的订单,自己支付200元的实际费用,就可以拿到1000元的货物,再将这1000元的货物进行转卖或者二手倒卖,就能赚取中间的差价。”
两名犯罪嫌疑人就通过这样“支付时间差”的方式,利用平台“同一抵用券可反复使用”的漏洞,钻了空子。
目前,犯罪嫌疑人朱某、李某因涉嫌诈骗罪已被青浦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,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。
“薅羊毛被判刑”事件持续发酵
利用平台漏洞薅羊毛为何违法?
一石激起千层浪。案件一曝光,网友纷纷将矛头指向了平台。
“平台自己制定的规则,是不是玩不起?”
“我不知道这是漏洞,以为是商家的福利,怎么就犯罪了?”
“平台发假优惠券,用不了也可以算诈骗吗?”
守哥和大家一样,心中充满了疑惑,利用平台漏洞“薅羊毛”真的犯法吗?法律中有明确规定吗?
对此,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专家作出了解释。
1、无论普通消费者还是“羊毛党”,如果是利用平台漏洞得益,符合法律对不当得利的界定,应予以返还。
2、平台有权拒绝用户利用网站漏洞得益,以此维护自身的权益。
3、若造成的损失完全系平台自身过错,消费者并无任何欺诈等心态,平台不能随便拒绝交易。
4、对于普通用户和“羊毛党”,其法律责任应根据获利程度的不同区别对待。情节轻微尚不构成刑事犯罪的,依据民法关于无效民事行为和不当得利的规定处理;情节严重或者数额巨大的则可能触犯刑法,涉嫌刑事犯罪。
所以在这次“利用抵用券漏洞薅羊毛”的案件中,犯罪嫌疑人属于利用平台漏洞得益,符合法律对不当得利的界定,且数额巨大,所以涉嫌刑事犯罪。
法律执行正义,「贪欲」将他们送进了监狱。
“薅羊毛”的“雷区”需谨记
多种类型存在风险
何为可为,何为不可为?
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了解“薅羊毛”的那些雷区,除了利用平台漏洞薅羊毛之外,守哥还为大家梳理了哪些情况是合法获取优惠,哪些情况是存在风险的“薅羊毛”行为。
合法获取优惠指用户按照平台营销活动的规则正常获取优惠,无不当牟利的行为。
2014年,某国际网购平台将一款售价为949元的“智能家居扫地机器人”标为94元,结果在不到12分钟产生了3.4万张订单。之后该平台对该款产品进行下架,并以“标错价”为理由擅自删除了相关订单,退回买家已支付的货款。
2017年3月27日,北京市第三中级法院经过审理,终审判决该平台经营方应当承担由此带来的不利法律后果,向提起诉讼的290名消费者分别赔偿每台机器的订单金额与市场价之间的差价855元,律师费3000元。
法院的判决理由是:若网购平台不承担赔偿责任,将不利于对虚假促销、恶意单方砍单行为的规制。该案被评为年度消费者维权典型案例。
“若造成的损失完全系平台自身过错,消费者并无任何欺诈等心态,在这种情况下平台要求强制返还,会给消费者造成较大损害,属于明显限制了消费者权利,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,此时平台是不能随便拒绝此类交易的。”相关专家解释道。
利用技术手段薅羊毛指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批量养号注册、入侵后台、篡改数据等技术手段获取优惠的行为,触犯了法律。
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曾经审判过一起案件,有个名叫黄小天的人发现某母婴电商APP为了鼓励新用户注册,发起了新注册用户奶粉买一桶送一桶的活动,精通计算机技术的黄小天利用脚本程序成功注册了2万个新账号,并且通过这些账号薅走了2万多桶奶粉。
此案例中,黄小天对这个APP客户端进行了突破,将APP的一些功能验证进行修改,让自己非实名认证的账号也能够登陆。
然后他再将可以薅到羊毛的账号以及部分奶粉出售,获利超6万元。
最后,黄小天因为涉嫌提供侵入、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。
信用卡薅羊毛指用户通过银行推出的新卡用户刷卡送礼物、折扣券、信用卡积分兑奖品等活动,进行多次开卡、刷卡的行为。
此行为同样存在风险,用户可能会因为记录中显示办了过多的信用卡,被银行认定为存在恶意申卡的嫌疑,影响以后的信用生活。
同时过多的信用卡也不利于管理。
一些用户面对如此多的信用卡,就控制不住自己产生大量消费,然后“拆东墙补西墙”,名曰“以卡养卡”,实则越陷越深,很容易就出现违规套现、逾期等行为,从而影响个人征信。
免费送薅羊毛指用户被“免费送”的广告吸引,参与活动免费获得商品的行为。
网络上一些不法分子会发布虚假广告,以“回馈客户、公司促销”等理由开展“免费送”的活动。
被吸引的受害者往往会被要求填写姓名、身份证号、家庭住址及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,声称是领奖登记信息和奖品邮寄需要。
之后“客服”再要求受害者缴纳邮费,大多数人认为对方承诺免费送的奖品价值远大于邮费,便同意支付。
实际情况是受害者轻则被骗取邮费,所等待的免费商品是一场空。
重则被不法分子继续牵着鼻子走,被诱导加入“福利群”参与刷单等兼职,陷入连环骗局。
守哥在之前的文章《》有过详细介绍。
人的欲望之海无穷无尽,犯罪者是这样,受害者也亦然。
犯罪者会因为金钱的诱惑起了贪心,一步步走上了不归路;
受害者也会因为蝇头小利丧失理智,结果「赔了夫人又折兵」。
你利用技术手段、系统漏洞敛财的行为,终将被法律制裁。
你占的每一次便宜,其实也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。
参考资料:
检查日报